网络基础知识入门教学(网络基础知识点)
今天给各位分享网络基础知识入门教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网络基础知识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掌握网络基础知识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项目是Cisco公司在全球范围推出的一个主要面向初级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项目。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Exploration:网络基础知识》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指定教材,适合准备参加CCNA认证考试的读者。另外《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Exploration:网络基础知识》也适合各类网络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Exploration:路由协议和概念》由Cisco讲师编写,旨在作为参考书供读者随时随地阅读。以巩固课程内容以及充分利用时间。另外,《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Exploration:路由协议和概念》还包含CCENT7CCNA考试涉及的主题。《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AExploration:路由协议和概念》的编排有助于使读者将重点放在重要概念上,从而成功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在每章开始部分以问题的形式概述本章的核心概念。关键术语:在每章开始部分提供本章所引用的网络术语列表。术语表:超过250条的全新术语参考。“检查你的理解”问题和答案:用每章后的问题来进行理解力测试。附录中的答案对每个问题进行了解释。挑战的问题和实践:利用与CCNA考试中相类似的复杂问题挑战自己。附录中的答案对每个问题进行了解释。 [编辑本段]目录第1章 生活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里 1
1.1 目标 1
1.2 关键术语 1
1.3 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相互通信 2
1.3.1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
1.3.2 当今最常用的几种通信工具 3
1.3.3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学习方式 3
1.3.4 网络支撑着我们的工作方式 4
1.3.5 网络支撑着我们*** 的方式 5
1.4 通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1.4.1 何为通信 6
1.4.2 通信质量 6
1.5 网络作为一个平台 6
1.5.1 通过网络通信 7
1.5.2 网络要素 7
1.5.3 融合网络 9
1.6 Internet的体系结构 10
1.6.1 网络体系结构 10
1.6.2 具备容错能力的网络体系结构 11
1.6.3 可扩展网络体系结构 13
1.6.4 提供服务质量 13
1.6.5 提供网络安全保障 15
1.7 网络趋势 16
1.7.1 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16
1.7.2 网络行业就业机会 17
1.8 总结 17
1.9 实验 18
1.10 检查你的理解 18
1.11 挑战的问题和实践 20
1.12 知识拓展 20
第2章 网络通信 21
2.1 目标 21
2.2 关键术语 21
2.3 通信的平台 22
2.3.1 通信要素 22
2.3.2 传送消息 23
2.3.3 网络的组成部分 23
2.3.4 终端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 24
2.3.5 中间设备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 24
2.3.6 网络介质 25
2.4 局域网、广域网和网际网络 26
2.4.1 局域网 26
2.4.2 广域网 26
2.4.3 Internet:由多个网络组成的网络 26
2.4.4 网络表示方式 27
2.5 协议 28
2.5.1 用于规范通信的规则 28
2.5.2 网络协议 29
2.5.3 协议族和行业标准 29
2.5.4 协议的交互 29
2.5.5 技术无关协议 30
2.6 使用分层模型 30
2.6.1 使用分层模型的优点 30
2.6.2 协议和参考模型 31
2.6.3 TCP/IP模型 31
2.6.4 通信的过程 32
2.6.5 协议数据单元和封装 32
2.6.6 发送和接收过程 33
2.6.7 OSI模型 33
2.6.8 比较OSI模型与TCP/IP模型 34
2.7 网络编址 35
2.7.1 网络中的编址 35
2.7.2 数据送达终端设备 35
2.7.3 通过网际网络获得数据 35
2.7.4 数据到达正确的应用程序 36
2.8 总结 37
2.9 实验 37
2.10 检查你的理解 37
2.11 挑战的问题和实践 39
2.12 知识拓展 39
第3章 应用层功能及协议 41
3.1 目标 41
3.2 关键术语 41
3.3 应用程序:网络间的接口 42
3.3.1 OSI模型及TCP/IP模型 42
3.3.2 应用层软件 44
3.3.3 用户应用程序、服务以及应用层协议 45
3.3.4 应用层协议功能 45
3.4 准备应用程序和服务 46
3.4.1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 46
3.4.2 服务器 46
3.4.3 应用层服务及协议 47
3.4.4 点对点网络及应用程序 48
3.5 应用层协议及服务实例 49
3.5.1 DNS服务及协议 50
3.5.2 WWW服务及HTTP 53
3.5.3 电子邮件服务及SMTP/POP协议 54
3.5.4 电子邮件服务器进程——MTA及MDA 55
3.5.5 FTP 56
3.5.6 DHCP 57
3.5.7 文件共享服务及SMB协议 58
3.5.8 P2P服务和Gnutella协议 59
3.5.9 Telnet服务及协议 60
3.6 总结 61
3.7 实验 61
3.8 检查你的理解 62
3.9 挑战的问题和实践 63
3.10 知识拓展 64
第4章 OSI传输层 65
4.1 目标 65
4.2 关键术语 65
4.3 传输层的作用 66
4.3.1 传输层的用途 66
4.3.2 支持可靠通信 69
4.3.3 TCP和UDP 70
4.3.4 端口寻址 71
4.3.5 分段和重组:分治法 74
4.4 TCP:可靠通信 75
4.4.1 创建可靠会话 75
4.4.2 TCP服务器进程 76
4.4.3 TCP连接的建立和终止 76
4.4.4 三次握手 76
4.4.5 TCP会话终止 78
4.4.6 TCP窗口确认 79
4.4.7 TCP重传 80
4.4.8 TCP拥塞控制:将可能丢失的数据段降到最少 80
4.5 UDP协议:低开销通信 81
4.5.1 UDP:低开销与可靠性对比 81
4.5.2 UDP数据报重组 82
4.5.3 UDP服务器进程与请求 82
4.5.4 UDP客户端进程 82
4.6 总结 83
4.7 实验 84
4.8 检查你的理解 84
4.9 挑战的问题和实践 86
4.10 知识拓展 86
第5章 OSI网络层 87
5.1 学习目标 87
5.2 关键术语 87
5.3 IPv4地址 88
5.3.1 网络层:从主机到主机的通信 88
5.3.2 IPv4:网络层协议的例子 90
5.3.3 IPv4数据包:封装传输层PDU 92
5.3.4 IPv4数据包头 92
5.4 网络:将主机分组 93
5.4.1 建立通用分组 93
5.4.2 为何将主机划分为网络? 95
5.4.3 从网络划分网络 ***
5.5 路由:数据包如何被处理 98
5.5.1 设备参数:支持网络外部通信 98
5.5.2 IP数据包:端到端传送数据 98
5.5.3 ***:网络的出口 99
5.5.4 路由:通往网络的路径 100
5.5.5 目的网络 102
5.5.6 下一跳:数据包下一步去哪 103
5.5.7 数据包转发:将数据包发往目的 103
5.6 路由过程:如何学习路由 104
5.6.1 静态路由 104
5.6.2 动态路由 104
5.6.3 路由协议 105
5.7 总结 106
5.8 试验 106
5.9 检查你的理解 107
5.10 挑战问题和实践 108
5.11 知识拓展 109
第6章 网络编址:IPv4 110
6.1 学习目标 110
6.2 关键术语 110
6.3 IPv4地址 111
6.3.1 IPv4地址剖析 111
6.3.2 二进制与十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112
6.3.3 十进制到二进制的转换 114
6.3.4 通信的编址类型:单播、广播,多播 118
6.4 不同用途的IPv4地址 121
6.4.1 IPv4网络范围内的不同类型地址 121
6.4.2 子网掩码:定义地址的网络和主机部分 122
6.4.3 公用地址和私用地址 123
6.4.4 特殊的单播IPv4地址 124
6.4.5 传统IPv4编址 125
6.5 地址分配 127
6.5.1 规划网络地址 127
6.5.2 最终用户设备的静态和动态地址 128
6.5.3 选择设备地址 129
6.5.4 Internet地址分配机构(IANA) 130
6.5.5 ISP 131
6.6 计算地址 132
6.6.1 这台主机在我的网络上吗? 132
6.6.2 计算网络、主机和广播地址 133
6.6.3 基本子网 135
6.6.4 子网划分:将网络划分为适当大小 138
6.6.5 细分子网 140
6.7 测试网络层 145
6.7.1 ping127.0.0.1:测试本地协议族 146
6.7.2 ping***:测试到本地网络的连通性 146
6.7.3 ping远程主机:测试到远程网络的连通性 146
6.7.4 traceroute(tracert):测试路径 147
6.7.5 ICMPv4:支持测试和消息的协议 149
6.7.6 IPv6概述 150
6.8 总结 151
6.9 试验 151
6.10 检查你的理解 152
6.11 挑战问题和实践 153
6.12 知识拓展 153
第7章 OSI数据链路层 154
7.1 学习目标 154
7.2 关键术语 154
7.3 数据链路层:访问介质 155
7.3.1 支持和连接上层服务 155
7.3.2 控制通过本地介质的传输 156
7.3.3 创建帧 157
7.3.4 将上层服务连接到介质 158
7.3.5 标准 159
7.4 MAC技术:将数据放入介质 159
7.4.1 共享介质的MAC 159
7.4.2 无共享介质的MAC 161
7.4.3 逻辑拓扑与物理拓扑 161
7.5 MAC:编址和数据封装成帧 163
7.5.1 数据链路层协议:帧 163
7.5.2 封装成帧:帧头的作用 164
7.5.3 编址:帧的去向 164
7.5.4 封装成帧:帧尾的作用 165
7.5.5 数据链路层帧示例 165
7.6 汇总:跟踪通过Internet的数据传输 169
7.7 总结 172
7.8 试验 173
7.9 检查你的理解 173
7.10 挑战问题和实践 174
7.11 知识拓展 174
第8章 OSI物理层 176
8.1 学习目标 176
8.2 关键术语 176
8.3 物理层:通信信号 177
8.3.1 物理层的用途 177
8.3.2 物理层操作 177
8.3.3 物理层标准 178
8.3.4 物理层的基本原则 178
8.4 物理层信号和编码:表示比特 179
8.4.1 用于介质的信号比特 179
8.4.2 编码:比特分组 181
8.4.3 数据传输能力 182
8.5 物理介质:连接通信 183
8.5.1 物理介质的类型 183
8.5.2 铜介质 184
8.5.3 光纤介质 187
8.5.4 无线介质 189
8.5.5 介质连接器 190
8.6 总结 191
8.7 试验 191
8.8 检查你的理解 192
8.9 挑战问题和实践 193
8.10 知识拓展 194
第9章 以太网 195
9.1 学习目标 195
9.2 关键术语 195
9.3 以太网概述 196
9.3.1 以太网:标准和实施 196
9.3.2 以太网:第1层和第2层 196
9.3.3 逻辑链路控制:连接上层 1***
9.3.4 MAC:获取送到介质的数据 1***
9.3.5 以太网的物理层实现 198
9.4 以太网:通过LAN通信 198
9.4.1 以太网历史 199
9.4.2 传统以太网 199
9.4.3 当前的以太网 200
9.4.4 发展到1Gbit/s及以上速度 200
9.5 以太网帧 201
9.5.1 帧:封装数据包 201
9.5.2 以太网MAC地址 202
9.5.3 十六进制计数和编址 203
9.5.4 另一层的地址 205
9.5.5 以太网单播、多播和广播 205
9.6 以太网MAC 207
9.6.1 以太网中的MAC 207
9.6.2 CSMA/CD:过程 207
9.6.3 以太网定时 209
9.6.4 帧间隙和回退 211
9.7 以太网物理层 212
9.7.1 10Mbit/s和100Mbit/s以太网 212
9.7.2 吉比特以太网 213
9.7.3 以太网:未来的选择 214
9.8 集线器和交换机 215
9.8.1 传统以太网:使用集线器 215
9.8.2 以太网:使用交换机 216
9.8.3 交换:选择性转发 217
9.9 地址解析协议(ARP) 219
9.9.1 将IPv4地址解析为MAC地址 219
9.9.2 维护映射缓存 220
9.9.3 删除地址映射 222
9.9.4 ARP广播问题 223
9.10 总结 223
9.11 试验 223
9.12 检查你的理解 224
9.13 挑战问题和实践 225
9.14 知识拓展 225
第10章 网络规划和布线 226
10.1 学习目标 226
10.2 关键术语 226
10.3 LAN:进行物理连接 227
10.3.1 选择正确的LAN设备 227
10.3.2 设备选择因素 228
10.4 设备互连 230
10.4.1 LAN和WAN:实现连接 230
10.4.2 进行LAN连接 234
10.4.3 进行WAN连接 237
10.5 制定编址方案 239
10.5.1 网络上有多少主机? 240
10.5.2 有多少网络? 240
10.5.3 设计网络地址的标准 241
10.6 计算子网 242
10.6.1 计算地址:例1 242
10.6.2 计算地址:例2 245
10.7 设备互连 246
10.7.1 设备接口 246
10.7.2 进行设备的管理连接 247
10.8 总结 248
10.9 试验 249
10.10 检查你的理解 249
10.11 挑战问题和实践 250
10.12 知识拓展 252
第11章 配置和测试网络 253
11.1 学习目标 253
11.2 关键术语 253
11.3 配置Cisco设备:IOS基础 254
11.3.1 CiscoIOS 254
11.3.2 访问方法 254
11.3.3 配置文件 256
11.3.4 介绍CiscoIOS模式 257
11.3.5 基本IOS命令结构 259
11.3.6 使用CLI帮助 260
11.3.7 IOS检查命令 264
11.3.8 IOS配置模式 266
11.4 利用CiscoIOS进行基本配置 266
11.4.1 命名设备 266
11.4.2 限制设备访问:配置口令和标语 268
11.4.3 管理配置文件 271
11.4.4 配置接口 274
11.5 校验连通性 276
11.5.1 验证协议族 276
11.5.2 测试接口 277
11.5.3 测试本地网络 280
11.5.4 测试***和远端的连通性 281
11.5.5 trace命令和解释trace命令的结果 282
11.6 监控和记录网络 286
11.6.1 网络基线 286
11.6.2 捕获和解释trace信息 287
11.6.3 了解网络上的节点 288
11.7 总结 290
11.8 试验 291
11.9 检查你的理解 292
11.10 挑战问题和实践 293
11.11 知识拓展 293
想成为网络工程师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网络工程师需要学些什么
一、互联网体系结构:主要讲解osi参考模型,tcp参考模型,ip协议等.以网络原理为主方便更好的理解网络。
二、WINDOWS 2003 SERVER企业服务应用:主要讲解windows服务器的安装及相关配置,web服务器的搭建,及windows下路由相关设备的调式。
三、LINUX 企业服务应用:同上。
四、组建大型网络:局域网具体的实际应用案例。
五、结构化综合布线:作为网络不工程师,重要的是为一个项目拿出具体的构加方案。
六、企业网络安全:黑客盛行的时代,一些基本的红黑技术还是要掌握的。
七、大型ORACLE数据库,及sqlsever数据库此外掌握一些网站建设工具dreamwe***er,及asp.net相关动态语言。
网络工程师除了掌握硬件技术外,会点程序方面的也是不可少的,遇上金融危机企业都在努力精减自己的人员,哪个企业不希望自己的人才是个多功能型的。
计算机网络入门知识
计算机网络 课程的特点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从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和研究的背景。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入门知识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计算机网络入门知识大全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
对“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定义,随着计算机网络本身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早期的计算机系统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设备安装在单独的大房间中,后来出现了批处理和分时系统,分时系统所连接的多个终端必须紧接着主计算机。50年代中后期,许多系统都将地理上分散的多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台中心计算机上,这样就出现了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
终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CRT控制器和键盘,无GPU内存。
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近一步达到***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己具备了通信的雏形。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
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共享,组成了***子网。
两个主机间通信时对传送信息内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种情况下的应答信号都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约定,称为协议。
在ARPA网中,将协议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层次,如何分层,以及各层中具体***用的协议的总和,称为网络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是个抽象的概念,其具体实现是通过特定的硬件和软件来完成的。
70年代至80年代中第二代网络得到迅猛的发展。
第二代网络以通信子网为中心。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
IS0在1984年颁布了0SI/RM,该模型分为七个层次,也称为0SI七层模型,公认为新一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为普及局域网奠定了基础。(^60090922a^1)
70年代后,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局域网由于投资少,方便灵活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迅猛的发展,与广域网相比有共性,如分层的体系结构,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局域网为节省费用而不***用存储转发的方式,而是由单个的广播信道来连结网上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从80年代末开始,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将多个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
从定义中看出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1)至少两台计算机互联。
(2)通信设备与线路介质。
(3)网络软件,通信协议和NOS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用于计算机网络分类的标准很多,如拓扑结构,应用协议等。但是这些标准只能反映网络某方面的特征,最能反映网络技术本质特征的分类标准是分布距离,按分布距离分为LAN,MAN,WAN,Internet。
1.局域网
几米——10公里。小型机,微机大量推广后发展起来的,配置容易,速率高,4Mbps~2GbpS。 位于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单位内,不存在寻径问题,不包括网络层。
2.都市网
10公里——100公里。对一个城市的LAN互联,***用IEEE802.6标准,50Kbps~l00Kbps,位于一座城市中。
3.广域网
也称为远程网,几百公里——几千公里。发展较早,租用专线,通过IMP和线路连接起来,构成网状结构,解决循径问题,速率为9.6Kbps~45Mbps 如:邮电部的CHINANET,CHINAPAC,和CHINADDN网。
4.互联网
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技术,它是将不同的物理网络技术按某种协议统一起来的一种高层技术。
三、局域网的特征
局域网分布范围小,投资少,配置简单等,具有如下特征:
(1)传输速率高:一般为1Mbps--20Mbps,光纤高速网可达100Mbps,1000MbpS
(2)支持传输介质种类多。
(3)通信处理一般由网卡完成。
(4)传输质量好,误码率低。
(5)有规则的拓扑结构。
四、局域网的组成
局域网一般由服务器、工作站、网卡和传输介质四部分组成。
1.服务器
运行网络0S,提供硬盘、文件数据及打印机共享等服务功能,是网络控制的核心。
从应用来说较高配置的普通486以上的兼容机都可以用于文件服务器,但从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尤其是从网络的系统稳定性来说,还是选用专用服务器为宜。
目前常见的NOS主要有Netware,Unix和Windows NT三种。
(1)Netware:
流行版本V3.12,V4.11,V5.0,对硬件要求低,应用环境与DOS相似,技术完善,可靠,支持多种工作站和协议,适于局域网操作系统,作为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性能好。
(2)Unix:
一种典型的32位多用户的NOS,主要应用于超级小型机,大型机上,目前常用版本有Unix SUR4.0。支持网络文件系统服务,提供数据等应用,功能强大,不易掌握,命令复杂,由ATT和SCO公司推出。
(3)Windows NT Server 4.0:
一种面向分布式图形应用程序的完整平台系统,界面与Win95相似,易于安装和管理,且集成了Internet网络管理工具,前景广阔。
服务器分为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在Internet网上,还有Web,FTP,E-mail等服务器。
网络0S朝着能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多种网卡和工作站的方向发展。
2.工作站
可以有自己的0S,独立工作;通过运行工作站网络软件,访问Server共享***,常见有DOS工作站,Windows 95工作站。
3.网卡
将工作站式服务器连到网络上,实现***共享和相互通信,数据转换和电信号匹配。
网卡(NTC)的分类:
(1)速率:10Mbps,100Mbps
(2)总线类型:ISA/PCI
(3)传输介质接口:
单口:BNC(细缆)或RJ-45(双绞线)。(^60090922b^2)
4.传输介质
目前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1)双绞线(TP):
将一对以上的双绞线封装在一个绝缘外套中,为了降低干扰,每对相互扭绕而成。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STP)。局域网中UTP分为3类,4类,5类和超5类四种。
以AMP公司为例:
3类:10Mbps,皮薄,皮上注“cat3”,箱上注“3类”,305米/箱,400元/箱。
4类:网络中用的不多。
5类:(超5类)100Mbps,10Mbps,皮厚,匝密,皮上注“cat5”,箱上注5类,305米/箱,600—700元/箱(每段100米,接4个中继器,最大500米)。
接线顺序:
正常: 白桔 桔 白绿 蓝 白蓝 绿 白棕 棕
(对应) 1 2 3 4 5 6 7 8
集联: 白绿 绿 白桔 棕 白棕 桔 白蓝 蓝
(对应) 1 2 3 4 5 6 7 8
STP:内部与UTP相同,外包铝箔,Apple,IBM公司网络产品要求使用STP双绞线,速率高,价格贵。
(2)同轴电缆:
由一根空心的外圆柱导体和一根位于中心轴线的内导线组成,两导体间用绝缘材料隔开。
按直径分为粗缆和细缆。
粗缆:传输距离长,性能高但成本高,使用于大型局域网干线,连接时两端需终接器。
A.粗缆与外部收发器相连。
B.收发器与网卡之间用AUI电缆相连。
C.网卡必须有AUI接口:每段500米,100个用户,4个中继器可达2500米,收发器之间最小2.5米,收发器电缆最大50米。
细缆:传输距离短,相对便宜,用T型头,与BNC网卡相连,两端安50欧终端电阻。
每段185米,4个中继器,最大925米,每段30个用户,T型头之间最小0.5米。 按传输频带分为基带和宽带传输。
基带:数字信号,信号占整个信道,同一时间内能传送一种信号。
宽带:传送的是不同频率的信号。
(3)光纤:
应用光学原理,由光发送机产生光束,将电信号变为光信号,再把光信号导入光纤,在另一端由光接收机接收光纤上传来的光信号,并把它变为电信号,经解码后再处理。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绝缘保密性好。
单模光纤:由激光作光源,仅有一条光通路,传输距离长,2公里以上。
多模光纤:由二极管发光,低速短距离,2公里以内。
五、局域网的几种工作模式
1.专用服务器结构(Server-Baseb)
又称为“工作站/文件服务器”结构,由若干台微机工作站与一台或多台文件服务器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组成工作站存取服务器文件,共享存储设备。
文件服务器自然以共享磁盘文件为主要目的。 对于一般的数据传递来说已经够用了,但是当数据库系统和其他复杂而被不断增加的用户使用的应用系统到来的时候,服务器已经不能承担这样的任务了,因为随着用户的增多,为每个用户服务的程序也增多,每个程序都是独立运行的大文件,给用户感觉极慢,因此产生了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2.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
其中一台或几台较大的计算机集中进行共享数据库的管理和存取,称为服务器,而将其他的应用处理工作分散到网络中其他微机上去做,构成分布式的处理系统,服务器控制管理数据的能力己由文件管理方式上升为数据库管理方式,因此,C/S由的服务器也称为数据库服务器,注重于数据定义及存取安全后备及还原,并发控制及事务管理,执行诸如选择检索和索引排序等数据库管理功能,它有足够的能力做到把通过其处理后用户所需的那一部分数据而不是整个文件通过网络传送到客户机去,减轻了网络的传输负荷。C/S结构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与局域网技术发展相结合的结果。
如何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基本工具,具备熟练上网操作的能力等。课程以网络分层体系结构为线索,具有概念多、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具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等特点。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探索适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优化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效率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确保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知识的精炼讲解和准确完整的描述,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通过思考、研究和分析,确定符合实际的课程内容,把教学工作置于切实有效的基础上来。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来说,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整体教学任务和详细的教学内容,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然后在此框架内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学生的活动形式。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从讲课的语言到授课的方法要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从而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还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多让学生去动手,多说多练,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师生的互动和生与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双向的互动环节,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强烈兴趣。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通过设计问题后,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小组的合作探究进行生生互动,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师生互动,促进师生有效的交流,对重难点进行突破。这样所讲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做到当堂消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升华。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灵活***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增强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得以展现。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使用任务驱动法的,首先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需要掌握的程度和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通过认真的听讲,之后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完成所要求达到的目标。这样的任务驱动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共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操作中和小组合作中实现创新。
2.2 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抽象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如课程中的组建与维护、网站开发与设计、互联网应用、网络产品,需要结合实物和一定的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对照真实的实物和具体的实例结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学会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际网络工作过程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将同轴电缆、光纤、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堂上现场给学生演示如何制作网线,如何制作简单的网页,如何配置家用路由器和交换机,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和实用技术。学生对实际网络工作过程加强了解,开阔了视野;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做网络研究和开发工作,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3 图例教学法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具体的图例,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讲解,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比如,在讲解“星型拓扑结构”时,笔者首先画出“星型拓扑结构”的示意图。通过示意图来讲解它的优点是易于维护、安全可靠。一个用户产生故障不会影响其他用户;同时,也指出它的缺点是中心节点会成为整个网络的瓶颈,一旦出现故障.与它相连的网络就会瘫痪。学生在宿舍上网时会使用交换机进行互连,这样互连的网络具有星型结构的优点和缺点。如果交换机出现故障,那么与之相连的所有计算机就都不能上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抽象概念实例化,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3.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教学手段,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的原理比较抽象,有时很难用语言把它描述清楚。如果把这些晦涩难懂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现出来,学生们就能更加直观的接受这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网络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的教案、参考文献目录、授课PPT、网络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料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可以实现教学***的共享。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讨论等等。
4.总结
教学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所以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网络基础知识入门教学和网络基础知识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