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第四版章节总结(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五版第四章)

网络设计 33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计算机网络基础第四版章节总结,以及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五版第四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计算机网络基础重要知识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计算机网络基础第四版章节总结,以及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五版第四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计算机网络基础重要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重要知识点,第一章概述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作用,第二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三节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主要性能指标,第四节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很重要,要理解如下:

从最底层到最高层:物理层,内数据链路容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物理层:在通信系统间建立物理链接,实现原始位流的传输。工作在该层的设备有 中继器 集线器 网卡 数据的传输单位 是 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实现物理网络中的系统标识,具有组帧功能,在共赏传输介质的网络中,还提供访问控制功能,提供数据的无错传输。 工作在层的设备有 交换机

网桥。 传输单位 是帧。

网络层:对整个互联网络中的系统进行统一的标识,具有分段和重组功能还具有寻址的功能,实现拥塞控制功能。

传输层: 实现主机间进程到进程的数据通信。 数据传输的单位是 段。

会话层:组织和同步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间的通信。

表示层:为应用进程间传送的数据提供表示的方法即确定数据在计算机中编码方式。

应用层: 是(唯一)直接给网络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求吴功宜版《计算机网络》答案电子版

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概论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

1.1.1计算机网络发展阶段的划分1

1.1.2计算机网络的形成2

1.1.3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3

1.1.4Internet的应用与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4

1.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5

1.2.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5

1.2.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5

1.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构型7

1.3.1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7

1.3.2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分类8

1.4计算机网络的分类8

1.4.1根据网络传输技术进行分类8

1.4.2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进行分类9

1.5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10

1.5.1网络体系结构与通信协议的概念10

1.5.2ISO/OSI参考模型13

1.5.3TCP/IP参考模型17

1.5.4一种建议的参考模型20

1.6本章总结20

习题21

数据通信与广域网技术2.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3

2.1.1数据传输类型与通信方式25

2.1.2传输介质及主要特性29

2.1.3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32

2.1.4数据编码技术37

2.2基带传输的基本概念42

2.2.1通信信道带宽对传输的影响42

2.2.2数据传输速率的定义43

2.3频带传输的基本概念44

2.3.1调制解调器的工作原理44

2.3.2调制解调器的类型46

2.4广域网中的数据交换技术47

2.4.1线路交换方式47

2.4.2存储转发交换方式48

2.4.3数据报方式49

2.4.4虚电路方式50

2.5ATM技术52

2.5.1ATM的基本概念52

2.5.2ATM的工作原理53

2.6差错控制方法56

2.6.1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56

2.6.2误码率的定义57

2.6.3循环冗余编码工作原理57

2.6.4差错控制机制58

2�7本章总结60

习题61

局域网与城域网技术3.1局域网的技术特点63

3.2局域网的拓扑结构63

3.2.1总线型拓扑结构64

3.2.2环型拓扑结构64

3.2.3星型拓扑结构65

3.3IEEE 802参考模型与协议66

3.4共享介质局域网的工作原理67

3.4.1以太网的工作原理67

3.4.2令牌环与令牌总线的工作原理69

3.5高速局域网技术70

3.5.1高速局域网的研究方法70

3.5.2快速以太网72

3.5.3千兆以太网73

3.6交换式局域网技术74

3.6.1交换式局域网的基本结构74

3.6.2局域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75

3.7虚拟局域网技术76

3.7.1虚拟网络的概念76

3.7.2虚拟局域网的实现技术77

3.8无线局域网的工作原理79

3.8.1无线局域网的应用79

3.8.2无线局域网的主要类型81

3.8.3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 802.1183

3.9主要的城域网技术83

3.9.1城域网的基本概念83

3.9.2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84

3.9.3接入网技术的发展85

3.10本章总结89

习题90

网络互连技术4.1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92

4.1.1网络互连的定义92

4.1.2网络互连的要求93

4.2网络互连的类型与层次94

4.2.1网络互连的类型94

4.2.2网络互连的层次95

4.3典型网络互连设备的工作原理96

4.3.1网桥的工作原理96

4.3.2路由器的工作原理99

4.3.3***的工作原理101

4�4本章总结103

习题103

局域网操作系统5.1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105

5.1.1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定义105

5.1.2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发展106

5.1.3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108

5.2Windows NT操作系统110

5.2.1Windows NT的发展110

5.2.2Windows NT的特点110

5.2.3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112

5.3NetWare操作系统113

5.3.1NetWare操作系统的发展113

5.3.2NetWare操作系统的特点114

5.3.3IntranetWare操作系统116

5.4UNIX操作系统117

5.4.1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117

5.4.2UNIX操作系统的特点117

5.5Linux操作系统118

5.5.1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118

5.5.2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118

5�6本章总结119

习题119

Internet技术6.1Internet的基本概念121

6.1.1Internet的定义121

6.1.2Internet的基本结构121

6.1.3Internet的发展状况123

6.2Internet的管理组织124

6.2.1Internet的管理者124

6.2.2我国Internet的管理者124

6.3Internet的通信协议125

6.3.1TCP/IP协议125

6.3.2IP地址的概念125

6.3.3IP数据包传输127

6.4Internet的域名机制128

6.4.1域名的概念128

6.4.2我国的域名结构129

6.5Internet的基本服务功能130

6.5.1WWW服务130

6.5.2电子邮件服务133

6.5.3文件传输服务136

6.5.4远程登录服务138

6.5.5新闻与公告类服务139

6.6电子商务应用141

6.6.1电子商务的概念141

6.6.2电子商务的起源与发展143

6.6.3电子商务中的网络技术144

6.6.4电子商务系统结构145

6.7电子政务应用146

6.7.1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146

6.7.2电子政务的作用和意义147

6.8本章总结148

习题149

第二部分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

局域网组网技术7.1局域网使用的传输介质151

7.2局域网组网需要的设备152

7.2.1网卡152

7.2.2集线器154

7.2.3局域网交换机155

7.3局域网的组网方法157

7.3.1同轴电缆组网方法157

7.3.2双绞线组网方法158

7.3.3快速以太网组网方法159

7.3.4千兆以太网组网方法161

7.4局域网结构化布线技术162

7.4.1结构化布线的基本概念162

7.4.2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应用环境164

7.4.3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与安装166

7.5本章总结170

习题171

局域网操作系统的使用8.1Windows 2000 Server的安装172

8.1.1安装前的准备工作172

8.1.2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172

8.2用户账号的创建与管理176

8.2.1用户账号的概念176

8.2.2创建用户账号176

8.2.3管理用户账号179

8.3组的创建与管理184

8.3.1组的概念与内置的组184

8.3.2创建组186

8.3.3管理组188

8.4文件与目录服务190

8.4.1设置共享目录190

8.4.2设置本地使用权限194

8.4.3连接共享目录196

8.5设置网络打印服务1***

8.5.1网络打印的概念1***

8.5.2安装本地打印机198

8.5.3安装网络打印机201

8.5.4设置打印服务器属性204

8.5.5设置共享打印机属性204

8�6本章总结208

习题208

Internet的接入方法9.1Internet的基本接入方式210

9.1.1ISP的概念210

9.1.2通过电话网接入Internet212

9.1.3通过局域网接入Internet213

9.2拨号上网的具体接入方法214

9.2.1安装调制解调器驱动程序214

9.2.2设置调制解调器属性215

9.2.3安装TCP/IP协议216

9.2.4创建拨号连接217

9.2.5设置拨号连接属性218

9.2.6使用拨号连接219

9.3局域网接入的具体方法220

9.3.1安装网卡驱动程序220

9.3.2设置TCP/IP属性221

9�4本章总结223

习题223

Internet基本使用方法10.1使用Internet Explorer上网浏览225

10.1.1Internet Explorer简介225

10.1.2浏览Internet的基本方法226

10.1.3保存与打印主页229

10.1.4对浏览器进行配置231

10.1.5使用与管理收藏夹234

10.2使用Outlook Express收发电子邮件237

10.2.1Outlook Express简介237

10.2.2创建电子邮件账号238

10.2.3接收与阅读电子邮件241

10.2.4创建与发送电子邮件245

10.2.5使用与管理通讯簿246

10.3从Internet中下载文件248

10.3.1使用IE浏览器下载文件248

10.3.2Internet中的文件格式250

10.4在Internet中搜索信息250

10.4.1搜索引擎的概念250

10.4.2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251

10.5本章总结253

习题253

第三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系统集成技术11.1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255

11.1.1网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255

11.1.2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255

11.2网络系统集成的基本概念257

11.2.1网络系统集成的发展257

11.2.2网络系统集成的重要性257

11.2.3网络系统集成的内容258

11.3如何构建企业内部网260

11.3.1传统的企业网结构260

11.3.2企业内部网的起源261

11.3.3企业内部网的基本结构262

11�4本章总结264

习题264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技术12.1网络管理技术266

12.1.1网络管理的重要性266

12.1.2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266

12.1.3网络管理功能域268

12.1.4典型的网络管理软件272

12.2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273

12.2.1网络安全的重要性273

12.2.2网络安全的基本问题274

12.2.3网络安全服务的主要内容278

12.2.4网络安全标准279

12.3网络安全策略的设计280

12.3.1网络安全策略与网络用户的关系280

12.3.2制定网络安全策略的思想281

12.3.3网络***的定义281

12.3.4网络使用与责任的定义282

12.3.5网络安全受到威胁时的行动方案283

12.4网络防火墙技术284

12.4.1防火墙的基本概念284

12.4.2防火墙的主要类型285

12.4.3典型的防火墙产品287

12.5本章总结288

习题288

附录A习题参考答案290

参考文献292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怎么全面总结?

计算机网络重点归纳总结详细,更加方便快捷地从整体上找出理解计算机网络的重点内容。计算机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网络无处不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计算机网络技术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1.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地理上分散的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计算机集合,这些计算机遵守共同的协议,依据协议的规定进行相互通信,实现网络各种***的共享。

网络***:所谓的网络***包括硬件***(如大容量磁盘、打印机等)、软件***(如工具软件、应用软件等)和数据***(如数据库文件和数据库等)。

计算机网络也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个互连的、自主的计算机集合。所谓互连是指相互连接在一起,所谓自主是指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都是相对独立的,可以独立工作。

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课后小结: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 网络***的分类.

课后作业:预习P2-P8.

第二讲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课题:1.2~1.3

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2.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网络的系统组成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演示、提问;

教学工具: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

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实现计算机系统的***共享

(2)实现数据信息的快速传递

(3)提高可靠性

(4)提供负载均衡与分布式处理能力

(5)集中管理

(6)综合信息服务

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由于其强大的功能,已成为现代信息业的重要支柱,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有:

(1)办公自动化

(2)管理信息系统

(3)过程控制

(4)互联网应用(如电子邮件、信息发布、电子商务、远程音频与***应用)

1.3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

1.3.1 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

从拓扑结构看,计算机网络就是由若干网络节点和连接这些网络节点的通信链路构成的。计算机网络中的节点又称网络单元,一般可分为三类:访问节点、转接节点和混合节点。

通信链路是指两个网络节点之间承载信息和数据的线路。链路可用各种传输介质实现,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卫星、微波等。

通信链路又分为物理链路和逻辑链路。

1.3.2 ***子网和通信子网

从逻辑功能上可把计算机网络分为两个子网:用户***子网和通信子网。

***子网包括各种计算机和相关的硬件、软件;

通信子网是连接这些计算机***并提供通信服务的连接线路。正是在通信子网的支持下,用户才能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进行相互间的通信,实现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通信子网有两种类型:

(1)公用型(如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2)专用型(如各类银行网、证券网等)

1.3.3 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组成的。

网络硬件系统是指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设备,包括各种计算机系统、终端及通信设备。

常见的网络硬件有:

(1)主机系统; (2)终端; (3)传输介质; (4)网卡; (5)集线器; (6)交换机; (7)路由器

网络软件主要包括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和各类网络应用系统。

(1)服务器操作系统

常见的有:Novell公司的NetWare、微软公司的 Windows NT Server及 Unix系列。

(2)工作站操作系统

常见的有: Windows 95、Windows 98及Windows 2000等。

(3)网络通信协议

(4)设备驱动程序

(5)网络管理系统软件

(6)网络安全软件

(7)网络应用软件

课后小结:

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

2. 网络的系统组成

课后作业:预习P8-P10

第三讲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课题: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3.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4.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演示、提问;

教学工具: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4.1 按计算机网络覆盖范围分类

由于网络覆盖范围和计算机之间互连距离不同,所***用的网络结构和传输技术也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计算机网络。

一般可以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三类。

1.4.2按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分类

网络拓扑是指连接的形状,或者是网络在物理上的连通性。如果不考虑网络的的地理位置,而把连接在网络上的设备看作是一个节点,把连接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线路看作一条链路,这样就可以抽象出网络的拓扑结构。

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可将网络分为:星型网、环型网、总线型网、树型网、网型网。

1.4.3 按网络的所有权划分

1.公用网

由电信部门组建,由***和电信部门管理和控制的网络。

2.专用网

也称私用网,一般为某一单位或某一系统组建,该网一般不允许系统外的用户使用。

1.4.4 按照网络中计算机所处的地位划分

(1)对等局域网

(2)基于服务器的网络(也称为客户机/服务器网络)。

课后小结: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课后作业:(P10)1 、4、5、6

第四讲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课题: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

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 了解数据传输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数据传输方式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演示、提问;

教学工具: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由现在的网络通讯中的一些普通关键词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多媒体幻灯片演示或板书)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和数据

1.信息

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以是对物质的形态、大小、结构、性能等全部或部分特性的描述,也可表示物质与外部的联系。信息有各种存在形式。

2.数据

信息可以用数字的形式来表示,数字化的信息称为数据。数据可以分成两类: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

2.1.2 信道和信道容量

1.信道

信道是传送信号的一条通道,可以分为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

物理信道是指用来传送信号或数据的物理通路,由传输及其附属设备组成。

逻辑信道也是指传输信息的一条通路,但在信号的收、发节点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与之对应的物理传输介质,而是在物理信道基础上,由节点设备内部的连接来实现。

2.信道的分类

信道按使用权限可分为专业信道和共用信道。

信道按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信道、无线信道和卫星信道。

信道按传输信号的种类可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

3.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是指信道传输信息的最大能力,通常用数据传输率来表示。即单位时间内传送的比特数越大,则信息的传输能力也就越大,表示信道容量大。

2.1.3 码元和码字

在数字传输中,有时把一个数字脉冲称为一个码元,是构成信息编码的最小单位。

计算机网络传送中的每一位二进制数字称为“码元”或“码位”,例如二进制数字10000001是由7个码元组成的序列,通常称为“码字”。

2.1.4 数据通信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1.比特率:比特率是一种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它表示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二进制代码的有效位(bit)数,单位用比特每秒(bps)或千比特每秒(Kbps)表示。

2.波特率:波特率是一种调制速率,也称波形速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线路上每秒钟传送的波形个数就是波特率,其单位为波特(baud)。

3.误码率:误码率指信息传输的错误率,也称误码率,是数据通信系统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衡量传输可靠性的指标。

4.吞吐量:吞吐量是单位时间内整个网络能够处理的信息总量,单位是字节/秒或位/秒。在单信道总线型网络中,吞吐量=信道容量×传输效率。

5.通道的传播延迟:信号在信道中传播,从信源端到达信宿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叫做传播延迟(或时延)。

2.1.5 带宽与数据传输率

1.信道带宽

信道带宽是指信道所能传送的信号频率宽度,它的值为信道上可传送信号的最高频率减去最低频率之差。

带宽越大,所能达到的传输速率就越大,所以通道的带宽是衡量传输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

2.数据传输率

数据传输率是指单位时间信道内传输的信息量,即比特率,单位为比特/秒。

一般来说,数据传输率的高低由传输每一位数据所占时间决定,如果每一位所占时间越小,则速率越高。

2.2 数据传输方式

2.2.1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2.2.2 数据线路的通信方式

根据数据信息在传输线上的传送方向,数据通信方式有:

单工通信

半双工通信

双工通信

2.2.3 数据传输方式

数据传输方式依其数据在传输线原样不变地传输还是调制变样后再传输,可分为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宽带传输等方式。

1.基带传输

2.频带传输

3.宽带传输

课后小结:

1. 什么是信息、数据?

2. 什么是信道?常用的信道分类有几种?

3. 什么是比特率?什么是波特率?

4. 什么是带宽、数据传输率与信道容量?

课后作业:(P20)二1、2、3、4、5、6

第五讲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课题:2.2~2.4 

教学目标:1.理解数据交换技术;2. 理解差错检验与校正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数据交换技术、差错检验与校正技术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演示、提问;

教学工具: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由现在的网络通讯中的一些普通关键词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多媒体幻灯片演示或板书)

2.3 数据交换技术

通常使用四种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信元交换。

2.3.1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也称线路交换)

在电路交换方式中,通过网络节点(交换设备)在工作站之间建立专用的通信通道,即在两个工作站之间建立实际的物理连接。一旦通信线路建立,这对端点就独占该条物理通道,直至通信线路被取消。

电路交换的主要优点是实时性好,由于信道专用,通信速率较高;缺点是线路利用率低,不能连接不同类型的线路组成链路,通信的双方必须同时工作。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电话系统就是这种方式。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

电路建立阶段

数据传输阶段

拆除电路阶段

2.3.2 报文交换

报文是一个带有目的端信息和控制信息的数据包。报文交换***取的是“存储—转发”(Store-and-Forward)方式,不需要在通信的两个节点之间建立专用的物理线路。

报文交换的主要缺点是网络的延时较长且变化比较大,因而不宜用于实时通信或交互式的应用场合。

在 20 世纪 40 年代,电报通信也***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

报文交换的时延较长,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现在,报文交换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2.3.3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也称包交换,它是报文交换的一种改进,也属于存储-转发交换方式,但它不是以报文为单位,而是以长度受到限制的报文分组(Packet)为单位进行传输交换的。分组也叫做信息包,分组交换有时也称为包交换。

分组在网络中传输,还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数据报和虚电路。

分组交换的优点

高效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 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 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充分使用链路的带宽

可靠 完善的网络协议;自适应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2.3.4 信元交换技术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

ATM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交换技术,它***用小的固定长度的信息交换单元(一个53Byte的信元),话音、***和数据都可由信元的信息域传输。

它综合吸取了分组交换高效率和电路交换高速率的优点,针对分组交换速率低的弱点,利用电路交换完全与协议处理几乎无关的特点,通过高性能的硬件设备来提高处理速度,以实现高速化。

ATM是一种广域网主干线的较好选择。

2.4 差错检验与校正

数据传输中出现差错有多种原因,一般分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有噪音脉冲、脉动噪音、衰减、延迟失真等。

外部因素有电磁干扰、太阳噪音、工业噪音等。

为了确保无差错地传输,必须具有检错和纠错的功能。常用的校验方式有奇偶校验和循环冗余码校验。

2.4.1 奇偶校验

***用奇偶校验时,若其中两位同时发生错误,则会发生没有检测出错误的情况。

2.4.2 循环冗余码校验。

这种编码对随机差错和突发差错均能以较低的冗余充进行严格的检查。

课后小结:

1. 数据通信的的一些基本知识

2. 三种交换方式的基本工作原理

3. 两种差错校验方法:奇偶校验和循环冗余校验

课后作业:(P20)二7、8、9

第六讲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课题:第一章与第二章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掌握第一、二章的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第一、二章的重点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演示、提问;

教学工具: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教学内容:第一、二章的内容

第七讲

教学类型:测验一

第八讲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课题: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教学目标:1. 掌握几种常见网络拓扑结构的原理及其特点;2. 掌握ISO/OSI网络参考模型及各层的主要功能

教学重点、难点:1. 掌握几种常见网络拓扑结构的原理及其特点;2. 掌握ISO/OSI网络参考模型及各层的主要功能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认真学习并思考、记忆;教师讲授与学生理解协调并重的教学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提问学生对OSI的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的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重要原理并认真加以研究。

教师总结归纳本章重要原理的应用,进入教学课题。

讲授新课:(多媒体幻灯片演示或板书)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3.1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3.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是指网络连接的形状,或者是网络在物理上的连通性。

网络拓扑结构能够反映各类结构的基本特征,即不考虑网络节点的具体组成,也不管它们之间通信线路的具体类型,把网络节点画作“点”,把它们之间的通信线路画作“线”,这样画出的图形就是网络的拓扑结构图。

不同的拓扑结构其信道访问技术、网络性能、设备开销等各不相同,分别适应于不同场合。它影响着整个网络的设计、功能、可靠性和通信费用等方面,是研究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环节之一。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常见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总线型;2.星型;3.环型;4.树型;5.网状型

3.1.2 总线型拓扑结构

总线结构中,各节点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线路与公共总线连接。总线型结构简单、扩展容易。网络中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网的故障,可靠性较高。

总线型结构是从多机系统的总线互联结构演变而来的,又可分为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常用CSMA/CD和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方式。

总线型结构的缺点:

(1)故障诊断困难;(2)故障隔离困难;(3)中继器等配置;(4)实时性不强

3.1.3 星型拓扑结构

星型的中心节点是主节点,它接收各分散节点的信息再转发给相应节点,具有中继交换和数据处理功能。星型网的结构简单,建网容易,但可靠性差,中心节点是网络的瓶颈,一旦出现故障则全网瘫痪。

星型拓扑结构的访问***用集中式控制策略,***用星型拓扑的交换方式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

星型拓扑结构的优点:

(1)方便服务;(2)每个连接只接一个设备;(3)集中控制和便于故障诊断;(4)简单的访问协议

星型拓扑结构的缺点:

(1)电缆长度和安装;(2)扩展困难;(3)依赖于中央节点

3.1.4 环型拓扑结构

网络中节点计算机连成环型就成为环型网络。环路上,信息单向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传送路径固定,没有路径选择问题。环型网络实现简单,适应传输信息量不大的场合。任何节点的故障均导致环路不能正常工作,可靠性较差。

环型网络常使用令牌环来决定哪个节点可以访问通信系统。

环型拓扑结构的优点:

(1)电缆长度短;(2)适用于光纤;(3)网络的实时性好

环型拓扑结构的缺点:

(1)网络扩展配置困难;(2)节点故障引起全网故障;(3)故障诊断困难;(4)拓扑结构影响访问协议

3.1.5 其他类型拓扑结构

1.树型拓扑结构

树型网络是分层结构,适用于分级管理和控制系统。网络中,除叶节点及其联机外,任一节点或联机的故障均只影响其所在支路网络的正常工作。

2.星型环型拓扑结构

3.1.6 拓扑结构的选择原则

拓扑结构的选择往往和传输介质的选择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确定紧密相关。选择拓扑结构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服务可靠性; (2)网络可扩充性; (3)组网费用高低(或性能价格比)。

3.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

建立分层结构的原因和意义:

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数据通信和***共享,而通信则是实现所有网络功能的基础和关键。对于网络的广泛实施,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经过多年研究,在1983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Reference Model of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这是一个定义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主体结构,给网络设计者提供了一个参考规范。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

OSI参考模型共有七层,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1.OSI参考模型的特性

(1)是一种将异构系统互联的分层结构;

(2)提供了控制互联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

(3)定义了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

(4)不同系统上的相同层的实体称为同等层实体;

(5)同等层实体之间的通信由该层的协议管理;

(6)相邻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

(7)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面向连接的或无连接的数据服务;

(8)直接的数据传送仅在最低层实现;

(9)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并不影响其它层。

2.有关OSI参考模型的技术术语

在OSI参考模型中,每一层的真正功能是为其上一层提供服务。在对这些功能或服务过程以及协议的描述中,经常使用如下一些技术术语:

(1)数据单元

服务数据单元SDU(Service Data Unit)

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接口数据单元IDU(Interface Data Unit)

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 Access Point)

服务原语(Primitive)

(2)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

下层能够向上层提供的服务有两种基本形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

面向连接的服务是在数据传输之前先建立连接,主要过程是:建立连接、进行数据传送,拆除链路。面向连接的服务,又称为虚电路服务。

无连接服务没有建立和拆除链路的过程,一般也不***用可靠方式传送。不可靠(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又称为数据报服务。

3.2.1 物理层

物理层是OSI模型的最低层,其任务是实现物理上互连系统间的信息传输。

1.物理层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1)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与释放;2)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传输;(3)物理层管理。

2.媒体和互联设备

物理层的媒体包括架空明线、平衡电缆、光纤、无线信道等;

通信用的互联设备如各种插头、插座等;局域网中的各种粗、细同轴电缆,T型接/插头,接收器,发送器,中继器等都属物理层的媒体和连接器。

3.2.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数据信道。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以物理层为基础,为网络层提供透明的、正确的和有效的传输线路,通过数据链路协议,实施对二进制数据正确、可靠的传输。

数据链路的建立、拆除、对数据的检错、纠错是数据链路层的基本任务。

1.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1)链路管理;(2)帧的装配与分解;(3)帧的同步;(4)流量控制与顺序控制;(5)差错控制;(6)使接收端能区分数据和控制信息;(7)透明传输;(8)寻址

2.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协议

(1)ISO1745-1***5;(2)ISO3309-1984;(3)ISO7776

3.链路层产品

独立的链路产品中最常见的是网卡,网桥也是链路产品。

数据链路层将本质上不可靠的传输媒介变成可靠的传输通路提供给网络层。在IEEE802.3情况下,数据链路层分成两个子层:一个是逻辑链路控制,另一个是媒体访问控制。

3.2.3 网络层

网络层是通信子网与***子网之间的接口,也是高、低层协议之间的接口层。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路由选择、流量控制、传输确认、中断、差错及故障的恢复等。当本地端与目的端不处于同一网络中,网络层将处理这些差异。

1.网络层的主要功能

(1)建立和拆除网络连接;

(2)分段和组块;

(3)有序传输和流量控制;

(4)网络连接多路复用;

(5)路由选择和中继;

(6)差错的检测和恢复;

(7)服务选择

2.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OSI/RM中规定,网络层中提供无连接和面向连接两种类型的服务,也称为数据报服务和虚电路服务。

3.路由选择

3.2.4 传输层

传输层是***子网与通信子网的接口和桥梁。传输层下面三层(属于通信子网)面向数据通信,上面三层(属于***子网)面向数据处理。因此,传输层位于高层和低层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屏蔽了通信子网中的细节,实现通信子网中端到端的透明传输,完成***子网中两节点间的逻辑通信。它是负责数据传输的最高一层,也是整个七层协议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一层。

1.传输层的特性

(1)连接与传输;(2)传输层服务

2.传输层的主要功能

3.传输层协议

3.2.5 会话层

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一起构成OSI/RM的高层,会话层位于OSI模型面向信息处理的高三层中的最下层,它利用传输层提供的端到端数据传输服务,具体实施服务请求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通信,属于进程间通信的范畴。

会话层还对会话活动提供组织和同步所必须的手段,对数据传输提供控制和管理。

1.会话层的主要功能;

(1)提供远程会话地址;

(2)会话建立后的管理;

(3)提供把报文分组重新组成报文的功能

2.会话层提供的服务

(1)会话连接的建立和拆除;

(2)与会话管理有关的服务;

(3)隔离;

(4)出错和恢复控制

3.2.6 表示层

表示层为应用层服务,该服务层处理的是通信双方之间的数据表示问题。为使通信的双方能互相理解所传送信息的含义,表示层就需要把发送方具有的内部格式编码为适于传输的比特流,接收方再将其译码为所需要的表示形式。

数据传送包括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的问题。OSI模型中,有关语义的处理由应用层负责,表示层仅完成语法的处理。

1.表示层的主要功能

(1)语法转换;(2)传送语法的选择;(3)常规功能

2.表示层提供的服务

(1)数据转换和格式转换;

(2)语法选择;

(3)数据加密与解密;

(4)文本压缩

3.2.7 应用层

OSI的7层协议从功能划分来看,下面6层主要解决支持网络服务功能所需要的通信和表示问题,应用层则提供完成特定网络功能服务所需要的各种应用协议。

应用层是OSI的最高层,直接面向用户,是计算机网络与最终用户的接口。负责两个应用进程(应用程序或操作员)之间的通信,为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提供专用程序。

课后小结:

1.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的分类

2.OSI参考模型的层次

课后作业:预习P37~P39

第九讲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课题:3.3~3.4

教学目标:

1. 掌握共享介质方式的CSMA/CD和令牌传递两种数据传输控制方式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几种常见的网络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据传输控制方式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演示、提问;

教学工具: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提问学生对OSI的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的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重要原理并认真加以研究。

教师总结归纳本章重要原理的应用,进入教学课题。

讲授新课:(多媒体幻灯片演示或板书

3.3 数据传输控制方式

数据和信息在网络中是通过信道进行传输的,由于各计算机共享网络公共信道,因此如何进行信道分配,避免或解决通道争用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就要求网络必须具备网络的访问控制功能。介质访问控制(MAC)方法是在局域网中对数据传输介质进行访问管理的方法。

3.3.1 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冲突检测/载波侦听(CSMA/CD法)

CSMA/CD是基于IEEE802.3标准的以太网中***用的MAC方法,也称为“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它的工作方式是要传输数据的节点先对通道进行侦听,以确定通道中是否有别的站在传输数据,若信道空闲,该节点就可以占用通道进行传输,反之,该节点将按一定算法等待一段时间后再试,并且在发送过程中进行冲突检测,一旦有冲突立即停止发送。通常***用的算法有三种:非坚持CSMA、1-坚持CSMA、P-坚持CSMA。

目前,常见的局域网,一般都是***用CSMA/CD访问控制方法的逻辑总线型网络。用户只要使用Ethernet网卡,就具备此种功能。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一)

参考:计算机网络 谢希仁 第7版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 电信网络(电话网)

 有线电视网络

 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 Internet

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 TCP/IP 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 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 10 M,实际上是 10 Mb/s。注意:这里的 M 是 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 因此, 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五、最重要的两个协议:IP 和 TCP

TCP 协议保证了应用程序之间的可靠通信,IP 协议控制分组在因特网的传输,但因特网不保证可靠交付.

在 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 当 A 进程需要 B 进程的服务时就主动呼叫 B 进程,在这种情况下,A 是客户而 B 是服务器。

 可能在下一次通信中,B 需要 A 的服务,此时,B 是客户而 A 是服务器。

注意:

 使用计算机的人是“用户”(user)而不是“客户”(client)。

 客户和服务器都指的是进程,即计算机软件。

 由于运行服务器进程的机器往往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因此人们经常将主要运行服务器进程的

机器(硬件)不严格地称为服务器。

 例如,“这台机器是服务器。” 意思是:“这台机器(硬件)主要是用来运行服务器进程(软件)。”  因此,服务器(server)一词有时指的是软件,但也有时指的是硬件。

六、总结

 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范围的、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它使用 TCP/IP 协议族,并且它的前身是美 国阿帕网 ARPANET。

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 因特网使用基于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并使用 IP 协议传送 IP 分组。

 路由器把许多网络互连起来,构成了互连网。路由器收到分组后,根据路由表查找出下一跳路由器的

地址,然后转发分组。

 路由器根据与其他路由器交换的路由信息构造出自己的路由表。

 IP 网络提供尽最大努力服务,不保证可靠交付。

 TCP 协议保证计算机程序之间的、端到端的可靠交付。

 在 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 客户和服务器都是进程(即软件)。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 服务器有时也指“运行服务器软件”的机器。

一、IP 网络是虚拟网络

 IP 网络是虚拟的。在 IP 网络上传送的是 IP 数据报(IP 分组)。

 实际上在网络链路上传送的是“帧”,使用的是帧的硬件地址(MAC 地址)。

 地址解析协议 ARP 用来把 IP 地址(虚拟地址)转换为硬件地址(物理地址)。

二、IP 地址的表示方法

IP 地址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二进制和点分十进制。

IP 地址是 32 位二进制数字,为方便阅读和从键盘上输入,可把每 8 位二进制数字转换成一个十进制数字,并 用小数点隔开,这就是点分十进制。

三、因特网的域名

因特网的域名分为:  顶级域名  二级域名  ***域名

 四级域名

四、域名服务器 DNS (Domain Name Server)

因特网中设有很多的域名服务器 DNS,用来把域名转换为 IP 地址。

五、电子邮件

发送邮件使用的协议——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接收邮件使用的协议——邮局协议版本 3 POP3 (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 注:邮件的传送仍然要使用 IP 和 TCP 协议

六、统一***定位符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 URL 用来标识万维网上的各种文档。

 因特网上的每一个文档,在整个因特网的范围内具有惟一的标识符 URL。  URL 实际上就是文档在因特网中的地址。

七、超文本传送协议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万维网客户程序与服务器程序之间的交互遵守超文本传送协议 HTTP。

八、结束语

 IP 地址是 32 位二进制数字。为便于阅读和键入,也常使用点分十进制记法。  个人用户上网可向本地 ISP 租用临时的 IP 地址。

 域名服务器 DNS 把计算机域名转换为计算机使用的 32 位二进制 IP 地址。  发送电子邮件使用 SMTP 协议,接收电子邮件使用 POP3 协议。

 统一***定位符 URL 惟一地确定了万维网上文档的地址。

 超文本传送协议 HTTP 用于万维网浏览器程序和服务器程序的信息交互。

 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 使万维网文档有了统一的格式。

 IP 电话不使用 TCP 协议。利用 IP 电话***使得在普通电话之间可以打 IP 电话。

一、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 IP 地址数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为不同的层次。

二、两种通信方式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C/S 方式 和 P2P 方式

(Peer-to-Peer,对等方式)。

三、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 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在因特网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间一般都用高速链路相连接,而在网络边缘的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则通 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

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 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

最重要的功能。

四、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五、网络的分类

 不同作用范围的网络

 广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

 局域网 LAN (Local Area Network)

 城域网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个人区域网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 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 公用网 (public network)

 专用网 (private network)

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因特网的网络

 接入网 AN (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注:由 ISP 提供的接入网只是起到让用户能够与因特网连接的“桥梁”作用。

六、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速率

 带宽

 吞吐量

 时延(delay 或 latency)

 传输时延(发送时延) —— 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 毕所需的时间。

 传播时延 ——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注:信号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处理时延 —— 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 排队时延 —— 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 总时延 =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处理时延

 时延带宽积

 利用率 —— 分为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 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注: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七、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 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其组成要素有以下三点:

 语法  语义  同步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八、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entity)——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

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九、TCP/IP 的体系结构

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最高只用到网络层,而没有使用运输层和应用层。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四版章节总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五版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第四版章节总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扫码二维码